1)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_汉武挥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武挥鞭第四百二十八章塬南设邑

  汉六十九年的三伏颇短,仅有将将二十日,到得六月廿七便是末伏。

  刘彻如去岁般独自先行回返长安城,阿娇则带着小刘沐转往渭北的甘泉宫,继续躲避炎热的酷暑,待天气转凉再随长辈们摆驾回京。

  长安城内仍闷热得紧,朝臣们皆有些发蔫,上朝时多是无精打采的。

  刘彻见状,觉着总得为他们找点事做,也好提提精神,便就在长安周边增设新邑之事开了朝议。

  早在八年前,常住长安城的军民就超过三十万,故在长安城西面设了西邑,迁移了大量居民和作坊。

  如今八年过去,西邑的北阙居民区已入住近二十万百姓,但长安城的常住居民仍是不降反升,两地军民加起来已然逼近六十万,这还没算上络绎不绝的往来商贾和旅人。

  西邑北濒渭水,东临水,西面则是包含太液池及太庙在内的广袤皇苑,南阙又是不断往南面拓展的作坊区,再无多余的地块增建新的民居。

  因渭北有甘泉宫及诸多皇陵,不宜大兴土木,长安城东为灞西高原,且不提囤驻霸上大营的两万虎贲卫,光是让百姓住得比皇帝高就不合规矩。

  先秦及汉代的都城布局皆为皇宫坐西朝东,而非后世朝代的坐北朝南,故地势隆起的灞西高原不宜筑城设郭,免得遮了帝都,影响“紫气东来”。

  如此一来,要在附近增设新的城邑,就仅剩下长安城的东南面,即为龙首塬以南大片地势较为平坦之地。

  此事实是早是朝议多次,朝臣们却仍争执不休,没有定论。

  龙首塬以南虽地势平坦,但有六道隆起的高坡,面积虽无龙首塬大,但高度是差不多的。

  大汉立朝时,为彰显帝皇威严,特意选在龙首塬先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这才往不甚宽阔的北面增加各式都城建筑,就是为避开南面的那六道高坡。

  诸多大臣觉着兴建新邑可以,但那六道高坡得尽数圈禁起来才是。

  不少大臣却是出言反驳,那六道高坡非全为规整的东西走向,多有纵横交错,若全数圈禁,居民往来着实太过麻烦,甚至不少地方压根无法进出。

  若是如此,兴建新邑还有甚么意义?

  刘彻身为穿越众,自是晓得那新邑的选址地即为后世隋都大兴城所在,即唐代长安城。

  那六道高坡被隋朝君臣视为乾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大兴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搭建为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治政府署乃至社稷宗庙都高高在上,与寻常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

  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

  刘彻看着争执不下的群臣,感觉有趣得紧。

  他实是早已定计,那六道高坡倒是不必圈禁,却也不宜修筑民居,倒不如留存着作为类似城市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