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_汉武挥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武挥鞭第六百六十六章卓氏大喜

  汉七十八年,五月。

  秦岭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间,数条环山道陆续竣工,动用百万奴隶,耗费六载光阴,耗赀百万金的四千里蜀道终是全线贯通。

  巴蜀三郡官府的联名呈报抵京后,符节令李福奉旨当殿宣读,年过花甲的大农府商部少卿卓王孙竟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引得君臣侧目。

  蜀中卓氏本为商贾世家,富甲巴蜀,然大汉重农抑商,商贾不得骑马乘车,不得披锦着缎,皇帝刘彻登基后,虽是放宽了些许,但商贾的政治地位仍是很低的,册为商籍者,其人与亲眷皆难以入仕为官。

  卓王孙昔年父凭女贵,因着女儿卓文君得了天家信重,得以脱商入仕,自身也是行事果决,官居行人令时便毅然决然的将卓氏本家迁入长安,非但将蜀中族业尽数分由旁支打理,从大行府迁调大农府后,更是积极配合朝廷的铁业整合,让大农府和少府得以廉价及快速的整并了巴蜀冶铁业。

  如此忠君报国,皇帝和朝廷自也没亏待他,一路升迁拔擢,大农部丞,大农丞,工部少卿,商部少卿,官位愈发的高,权势愈发的重。

  满朝文武皆知卓王孙与国有功,对其数度升迁没甚么异议,然寻常百姓却不知内情,多年来仍以为卓王孙能平步青云皆是靠着卓文君的裙带关系,且因卓氏曾为商贾世家,故庶民乃至士族对其不免仍存有几分偏见,谈不上轻视,但名声和威望比起真正的世家大族确是差得远。

  卓王孙会不在意官声和家族名望么?

  天下熙攘,皆为名利二字。

  卓氏不缺钱,饶是本家已不再经营族业,然每岁仍能坐享高额红利,加之世代积攒下的巨亿家赀,足供他们世世代代锦衣玉食。

  满朝文武中,论及清廉,真没多少大臣能比得上卓王孙的,钱多就是任性,谁敢妄图贿赂他,扭头就被他检举到御史府,被诸御史请去喝茶。

  皇帝刘彻登基后,对官员贪渎和受贿的刑罚极重,且涉事官员位秩愈高,罪责就愈重,行贿者也要重惩,对公卿将相行贿,犯行最重者可判枭首抄家。

  行贿虽不至夷族,然若真被抄家,家产乃至族业尽数罚没,全族都得流落街头,对权贵或富贾的家眷而言,沿街乞讨跟死有甚么差别?

  没人敢向卓王孙行贿,卓氏更多行善举,布施百姓,且时常向长秋基金捐献善款,在民间口碑还是不错的。

  卓王孙不图利,自是要图名了。

  他年事已高,晓得大农少卿应是自身能达到的顶点了,没敢奢望甚么三公九卿,然若想真正的荫妻蔽子,让卓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门望族,他就得求个世袭高爵。

  多年前,皇帝陛下曾亲口许诺,若卓王孙在世之时,能助朝廷修筑好巴蜀通往关陇的大道,便会为他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