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章 学习知识的好青年_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体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

  “各位社员请注意,现在是春耕时节,正所谓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为了抓产量促生产,大队支部决定,先上工,再吃饭。”

  “为了不耽误工作,村集体的师傅们会把早餐送到田间地头。”

  “上工了!”

  一时间,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把人拉进了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里。

  王承舟眨了眨眼,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还在幻想着一切不过是一场怪诞的梦。

  “去,把那个东西给我叫起来!”院子里,一位老汉憎恶的声音响起,“眼看着就要上工了,还不起床。”

  “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烂工分,不是家里帮衬着,得饿掉他的大牙!”

  “哎,整天这幅鬼样子,怕是连个婆娘都娶不到。”

  正在王承舟猜测“那个东西”到底指的是啥的时候,房门吱呀一声推开了。

  一个半大丫头眨着滚圆的大眼睛,探进脑袋喊道:“哥,咱爸叫你呢!”

  “啊?”

  王承舟侧过头去,见小妹王爱朵趴在门框上,甚至都不愿意踩进屋里,瓜子脸上隐隐带着一丝嫌弃。

  初春时节,她外面只穿着一件方格子花纹的布衫,有点儿大,看起来不太合身。而且,估计是浆洗过太多次,袖口都脱线了。领口宽松,露出里面破棉袄改的坎肩。

  瓜子脸,柳叶眉,五官很标致。

  特别是一双大眼睛,仿佛会说话。

  比如这会儿,王承舟就从她微微瞪着的眼睛里读出来一句话,“再不起,等下让爹打死你!”

  “搁屋里干啥呢?再磨蹭都晌午了。这个龟孙儿,是想挨打了!”

  屋外,父亲王红河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已经不耐烦了。

  “哎哟,你吆喝啥呀!”这时,母亲李玉珠怼了父亲一句,语气里带着宠溺,“仨儿晚上还要看书,学知识。点灯熬夜的,晚起一会儿也是应当的嘛。”

  “听大队支书说年底就要恢复高考了,咱王家村也没几个学问人。”

  “说不定以后还盼着仨儿给伱们老王家光宗耀祖哩,你还骂他。”

  父亲王红河哼了一声,不再吭声。

  门口的小妹一听,大眼睛上下瞄着半死不活的王承舟,忽然回身道:“娘,我也能考大学,我也可以给老王家光宗耀祖。”

  “去去去!”

  母亲李玉珠嫌弃地白了她一眼,腻着嗓子道:“仨儿,起来了吗?”

  “来了。”

  王承舟深吸一口气,猛然坐起,提上鞋子走了出来。

  路过门口的时候,还在小妹王爱朵的脑袋上推了一下,气得她一脚踢了过来。

  蒲山乡地处中原,接壤南方,有山有水。

  一家人扛着铁锹走在乡间的羊肠小路上。

  初春的太阳尚未升起,远处的田野里白蒙蒙的,仿佛笼着一道雾墙。

  路边的杂草开始返青,铺了一层银白色的露珠,打在布鞋上,冰凉冰凉的。

  一撮一撮的村民从四面八方往地块里聚齐,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三三两两。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排整齐的队伍。

  里面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有说有笑,精气神儿跟老实木讷的农民截然不同。

  男的阳光开朗,女的美丽俊俏,单是瞅着,就让人心里头畅快。

  “咦,妈,他们是谁?”

  王承舟一脸诧异。

  “这傻孩子,除了读书干活,你是啥心都不操啊?”李玉珠吐槽了儿子一句,解释道:“他们是前几天刚到的知青,听说还是从大地方来的,可有学问了。”

  “那再有学问能有咱家王秀才有学问?”小妹王爱朵一脸捉狭,甚至还挤了挤眼睛,“是吧,三哥。”

  萌萌哒小萌新报到,收藏订阅支持哦。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