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1章 小冰河,来了!_首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商号和银行调动了超过二百万两现银运往南京,同时开始招募人手组建造纸厂和印刷厂,福建布政使司绝对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很快就接到了一笔天大的木材定单。

  本身伐木对目前的福建来说就是一种开荒推动发展的好事,更何况这些木材还能变卖成现钱,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陆远要拓印五份永乐大典的消息也经通政使司迅速传开,陆远在江南士林的名声瞬间又站上一个新高度。

  这是实打实的无私奉献了。

  永乐大典成书困难,从编修到如今仅仅只有这么一套,珍藏于北京皇史宬之中,只有在北京的监院生员可以借阅观看,为什么一直不出第二套,就是因为其造价之昂贵,所需靡费的人力物力巨大,朝廷也吃不消。

  国家都扛不住,哪会有私人愿意自费来拓印。

  但现在陆远扛下了这份传承文明和传播文明的责任。

  “远东富可敌国,财富亿万无计,拿出个几百万两来算什么?”

  “本公子要是家中有亿万家产,我都愿意拓印二十份出来。”

  “那这位公子,您能出一百两给城外的百姓置办几身棉衣吗?”

  “不行。”

  “为什么?”

  “因为本公子真有一百两。”

  说风凉话的、阴阳怪气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但只是鲜少的个例,而且往往一冒头就会被口诛笔伐所淹没。

  整个士林对这一次陆远的慷慨解囊还是很感激的。

  不单单是江南,北方亦如此。

  起码山东和河北的士家就有不少人闻听这事后给陆远写了书信,信中无不是感谢之词。

  用几百万两银子买到北方士林的好感,太值了。

  陆远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他出发点倒是真没考虑过,不过能借此机会为自己抬高名望,总算是意外之喜。

  拓印的事在推动,编修教材的事也没有停,陆远直接坐镇文渊阁,会同各地名士大儒、座师们开始商讨如何编修这所谓的新教材。

  “今年这天,可是真热啊。”

  “可不说吗,去年的时候南京就够热了,怎么今年感觉比去年还要严重,老夫心神都快要被炙烤的化掉了。”

  陆远人还没有进殿阁,耳音中就听到了这些议论声,不由得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碧空万里无云,只有一颗滚烫的骄阳高悬着,散下滚滚热浪。

  “多久没下雨了?”

  张四维愣了一下,不确定的说道:“得有小一个月了吧。”

  “这么毒辣的太阳,一个月不下雨,庄稼能吃得消吗?”

  陆远说着话眉心立时一拧。

  他怎么忘了如此要紧的一件事。

  小冰河!

  明朝有史记录的自然灾害有一千一百多次,而从嘉靖到崇祯亡国是小冰河的高发期,自然灾害超过七百次,平均每年都有三次以上,最常见的就是夏天大旱,冬天严寒,辅以地震、洪涝、瘟疫和台风,造成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也使得南直隶的农业经济崩溃,湖广取缔南直隶成为了大明朝中后期最大的粮食大省,是以才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而等到了万历八年,大明朝就再也无力应付天灾,旱灾的发生也开始从局部性骤然加剧成为全国性大旱灾,而每每发生天灾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完全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已无力再去赈灾,只能浮皮潦草的免点税赋、象征性拨点钱粮做做样子,能不能活下去全靠当地百姓自己。

  “咱们南京的储备粮多吗?”

  张四维一时间没跟上陆远的跳脱思维,但还是立刻反应过来做出回答背书。

  “南京各太仓储量还有接近八百万石米麦,即使今年大旱,也有足够力量应付南直隶及周边的灾情。”

  “不够。”

  陆远迈步动身进入文渊阁,同时交代了一句。

  “派人八百里加急去澳门,告诉维特,让他从南洋那些国家输运最少一千万石粮食,不管他是从当地买还是直接抢,总之今年十月份之前我要看到粮食进上海港!”

  “是。”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