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1章 前情回顾_大明嫡长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初淮安府贪腐案的发生就已经初现端倪。

  而少府又是特别容易出现贪腐的领域,所以再三考虑之后,皇帝将顾人仪放到少府令的位置上,而让顾佐去协调处理对外贸易的各个事项,本身他也是经济上的技术官僚,肯定是擅长的。

  这样的格局调整,大约在一年前基本定型。

  至于各地督抚的汰换自然也不必多说,原则也很清楚。

  已经治国十年的皇帝,偶尔会用错一两个边疆大臣,但总体上还都是有能力之人,当然品德问题,那没办法细说,因为他本身也不是到处要找‘孔子’来治国。

  总的来说,朝堂、地方算是能臣辈出,虽然还有君子小人之争,但不能够耽误正事这是众多臣子都明白的皇帝底线。

  用人只要对了,

  事情当然也能做得下去。

  正德五年时,清理军屯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皇帝大胆提拔吕恩在更深层次推动屯田的丈量,正德六年,周尚文和王守仁一前一后分别回到甘肃和河套,吕恩走上更高位置,成为统管清屯大臣。

  到了去年,边疆军屯已经焕然一新。每年上缴朝廷的籽粒数重新回到八百万石这个数量级,并且各镇本身的军队口粮也足以自给,只余个别贫困干旱区域扔需朝廷统一调度,但那也影响不了全局。

  在此背景之下,正德八年,皇帝曾有意亲征,但为诸臣所反对。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没有太子。

  夏皇后虽然曾经怀有身孕,但正德五年她生下的是公主。这,就让朝堂上多了一个隐藏的不稳定因素。

  好吧,朱厚照等了两年,顺便再练两年内功,但现在已经正德十年了却仍然没有动静。

  他便再按捺不住了,所以又在今年年初提出,要亲征扫荡草原。

  而内阁也退让一步,私下里和皇帝说起时,泣乞皇帝至少要留一个监国的皇子!

  朱厚照现在纠结的就是这个事情,因而最近也时常召见杨一清和王鏊。

  杨一清的头发白了不少,王鏊更是不见几根黑丝。

  今日再一并入宫,他们也都知道皇帝的心思,临走前,杨一清还关照,“若是有王守仁的奏疏,不得耽搁,要立马呈递。”

  皇帝要亲征蒙古,河套的王守仁意见也很重要。

  如果能有他劝谏,想必皇帝会打消一点念头。

  入宫的路上。

  王鏊同杨一清说,“阁老,下官有预感。陛下经过几日考虑必定会在今日下定决心。”

  “唉,陛下也不容易……”

  历朝历代,皇子争储都难以避免,现在夏皇后没有儿子,这就是个大问题。随着皇子们年岁渐长,有些事也开始冒出苗头。

  皇帝之所以不愿指定监国的皇子,就是担忧一旦倾向于谁,导致庶子之中有人因此而冒出念头,那今后对于后宫和朝堂都是贻患无穷。

  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亲征,再等几年,除非夏皇后真的生子无望,那个时候再说不迟。

  但天子自小就立下宏大志向,重走太宗皇帝之路的念头都要成一个心结了,如果不能早日实现,想必也十分痛苦。

  所以杨一清才说皇帝也不容易。

  他们两位抬脚跨过乾清宫的门槛,一抬头发现皇帝在另外一侧,于是又低头过去行礼,“臣杨一清(王鏊),参见陛下。”

  皇帝背对着他们,正在仰头看着地图,他身形挺拔,年轻而有活力,正处在一个青年帝王最好的年华之中

  “你们来了,朕不瞒你们说,王守仁给朕来了密信,朕原先问他,粮草、兵马是否齐备,是否能随时出兵。他回答了一字:可。”

  不出他们所料,正德十年从开年到现在,皇帝一门心思就是要开疆拓土。

  “至于监国之事……”

  朱厚照右手拿着奏疏轻轻的敲击左手,作思索状。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