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0章 西州大势_大唐马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泰才敢于藐视大唐。从西方带着货物前往长安的商人不能继续前进,高昌以西各国给大唐的贡礼也被麴文泰截留了。

  由于这些困难,贞观十二年皇帝准许高昌西南的另一个绿洲小国焉耆另开一条横越沙漠的南路。

  麴文泰于是联合西.突.厥攻击焉耆和另一个绿洲小国伊吾。伊吾位于高昌之东,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受到攻击的理由是伊吾对西.突.厥的态度转冷,而转向于效忠大唐。

  贞观皇帝接到伊吾的求援信,当即命令麴文泰作为一个藩臣亲自来朝,但麴文泰置之不理。贞观十二年阴历十二月,皇帝命侯君集率军远征高昌。

  起初麴文泰认为,唐军跨越这么广大的沙漠地带远征他的王国是件可笑的事情,但他没有料到侯君集的坚毅精神、和彪悍的战力。当他听到唐军已快速逼近时,据说是因为极度的惊恐而死。

  西.突.厥曾答应高昌,如果高昌遭到进攻就给予援助,于是便派出了一支援军。但这支援军在唐军到达时竟转头逃跑。贞观十四年阴历八月,麴文泰的儿子――新高昌王举国向侯君集投降。

  皇帝决心把高昌并为大唐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蕃属。魏徵和褚遂良二人极力反对直接统治这个绿洲,因为它离长安太远,需要很多军队驻守,在征集戍兵和供应上都有困难。

  魏徵坚决否认这个地方的归并能使大唐得到任何的实利。但皇帝对这个劝告置之不理――因为一条丝路的价值不是谁都能认识到的。于是高昌成了大唐的一个州――西州。

  西州是大唐巩固丝路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因而西州都督绝不仅仅是内地的一个州刺史可比,他要兼管一州文、武两方面的事务,而且掌握着一支常备军队,所辖的区域也极为广袤,从甘、肃以西的沙州,直到西面的焉耆边境。

  焉耆自贞观六年以来就向大唐朝贡,可是它很快因大唐在紧靠它的、相距不到五百里的西州设立都督府、驻军而不安。因此,焉耆和西.突.厥联盟,并停止向大唐朝贡,而且也学着高昌的做法,对南路上经过的客商课以重税、截留贡礼。

  结果,在贞观十八年后期,西州大都督郭孝恪出征焉耆,俘虏了国王。而龟兹的援兵都没敢象模象样的露面,焉耆便纳入了西州。

  焉耆的西面六百里就是龟兹绿洲,龟兹首领苏伐,虽然名义上是大唐的藩臣,却暗地里援助了贞观十八年焉耆的叛乱,停止向大唐纳贡。

  郭孝恪能够在西州大都督的职位上坐到这么久,那是他明白地知道皇帝经营西州的根本目的就在丝绸之路。确保丝路的畅通,并在此基础上争取西州附近区域的繁荣、传播大唐的威名与影响,就是西州存在的价值。

  龟兹影响了丝路的通畅,或者说在丝路上没起好作用,西州都督是不能无动于衷的。眼下大唐刚刚在辽东大胜,帝国的东部稳定。而西州内部,因为有高峻的存在,后方不会牵扯郭孝恪的精力。

  高峻从乙吡咄陆部回来之后,一连四、五个月不在天山牧,但是天山牧日常的运作都在他的遥控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高峻还有闲心去管剑南道的事情,这不能不让郭都督也大感惊奇。

  他想,高峻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位正七品下阶的下牧副监,成长为一位西州的别驾、天山牧总牧监,甚至担任了大唐唯一的丝路督监之职,绝非浪得虚名。

  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所做的那些事情,其实都暗合了大唐皇帝经营丝路的方略。

  不论是扩大柳中马场,还是改建荒凉的西部小山村、兴办蚕业、不辞辛苦地跑到远离西州千里之外的白杨河去兴建牧场,甚至带了三百人杀到乙吡咄陆部的地盘上去,件件不用西州出人、出力,却件件成功。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顺应了皇帝的丝路方略,只是高峻不知道罢了。高峻只是在按着自己的脾气和性格行事。

  郭孝恪想,只是这时候高峻不在天山牧,自己在龟兹方向的行动是不是再等上一等,等这位丝路督监回来再说呢?(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