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二章 舰载机训练_重生之军工之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33战斗机,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

  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苏33在设计结构上与原型机苏27k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满足舰载机采用拦阻方式着舰时所需要承受的5g纵向过载,对苏-33机身主要承力结构进行了加强。前起落架支柱直接与机身主承力结构联接,加强了前起落架的结构强度,并且改用了双前轮。主起落架直接联接在机身侧面的尾梁上,通过加强的结构和液压减振系统,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舰上拦阻着陆时6~7米/秒的下沉率。尾钩组件安装在强化的中央桁梁上,为保证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在舰上起、降的安全性,缩短了尾锥的长度,用电子设备代替了苏-27尾锥中的减速伞,尾钩连杆设置在尾锥的下方。

  而在航电方面,苏-33座舱显示系统比苏-27有所改进,换装了改进型的平视显示器,可以显示导航、瞄准、飞行姿态信息和雷达/红外探测系统的信号。

  座舱内部的飞行仪表仍然是常规仪表,右上角的单色多功能显示器可以显示雷达和红外系统得到的信号图形,总体上看,苏-33的显示系统和人机工程设计方面与苏-27相差不大。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机载设备的更新换代,机上红外格斗导弹导引头可以随动于头盔瞄准具,采用头盔瞄准具扩大了苏-33在近距离格斗时的导弹离轴发射范围。

  为了适应海上无地标情况下的精确导航需要,苏-33的导航控制系统比空军装备的苏-27s要完善得多,采用了精度较高的组合式惯性导航系统。

  机上还增装了与航空母舰配套的自动着舰引导装置,通过这套装置可以保证苏-33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在自动引导装置的引导下采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方式将飞机降落到航空母舰相应位置的一个直径9米的着舰区内,自动引导装置提高了苏-33着舰的安全性和在恶劣条件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苏27前苏联为了遏制老美的f15、16、18等第三代战斗机而专门研制生产的,就是为了不再空战中落后对方一个身位。

  所谓三代机,其有四个主要的技术指标,短距起降、超视攻击、全天候多用途、电子传输操作系统等几个大指标。

  短距起降主要是为了战机能在航母上起降,也有在战斗力提高的方面有关,毕竟起降距离短了后起降的数量会增加。

  超视攻击是指,在目视无法看到目标的距离以外进行,使用包括使用望远装置,像是有放大功能的摄影机,协助观察与标定远距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