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1章 有黑气……_魔魂启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虚空,那一颗颗神秘星辰再次出现,这些都是先秦之前诸子百家的各种典籍,此时大多都已失传。

  对这古玉,刘桑早已用过多次,也开始明白了这些“书籍”是如何排列的,很快,他就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书藉……,《周易》、《易传》,以及其它各家与“易”有关的经典。

  仅仅只是在梦中碰撞到记载它们的星辰,它们便自动飞入刘桑的魂魄,一觉醒来时,竟是一字不漏。

  刘桑心想,上辈子读书时要是也能够这样子就好了……,不过好像也没啥用处,要是早知道高一时会被车撞死,什么书他都给烧了。

  《易》,乃是华夏古代最为神秘却又最被推崇的宝典,儒家以之为五经之首,玄学、道家奉其为三玄之一,阴阳家之所以取名“阴阳。”更是源于《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五行相生相克之论,便是因《易》而来《易》,传说中乃是由伏羲所创,易书《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就是伏羲,而“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亦可以说是“人法地、地法天”之说的源头。

  易学虽然起于伏羲,乃是最古老的占卜之法,却是成于周文王。

  伏羲之易只有八扑,周文王则将八扑演变成六十四扑、三百六十四文,据说能推上下古今之事,藏神鬼莫侧之机。

  而在那之后,孔子作《易传》,认为“易”中有言,天尊而地卓,阳尊而阴卓,故男尊而女尊,君尊而臣卓,儒家弟子所说的“易之三圣。”便是伏羲、周文王、孔夫子,在刘桑的上一世中,由于汉朝之后独尊儒术,对于《易传》自然没有人敢去质疑,但在先秦时,许多名士却认为《易传》只是“儒家易。”根本就不是正宗周易,不过是儒家利用周易来为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卓理念扯虎皮罢了。

  如道家便一直认为,没有地就没有天,没有阴就无所谓阳,天与地、阴与阳不过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并不存在所谓的尊卓,而在刘桑的上一世里,经过考古学等各种考证,甚至有许多证据表明,《易传》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孔子所作,不过是后来的儒家弟子假孔子之名写出,但不管怎样,“儒家易”对“周易”的许多地方都有曲解之处,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有许多人批评儒家其实“不懂易学。”只不过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这些批评渐渐的无法再发出声音罢了。

  那几日里,刘桑一有空就在研究易学,不管怎么说,易学既然会被儒、道、阴阳等各家如此推崇,肯定是有它的原因的,连庄子都说“易”乃天地之道口只是这

  请收藏:https://m.bqgd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